2025分会场十四:智启转化,医院药学科研与成果转化
2025-09-29 08:45:22
2025年6月15日下午,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智启转化:医院药学科研与成果转化”在南京顺利召开。本分会场紧扣大会“新机遇,新挑战:智慧赋能药事新生态”主题,深入探讨了智慧技术在驱动药学创新与加速成果转化中的前沿应用与实践经验。
分会场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王永庆教授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枉前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并主持大会。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宏教授担任开场主持并致欢迎辞。出席分会场的嘉宾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金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韶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戴海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程亮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力楠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再伟教授。
何金汗教授:《构建科研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面对药学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科研资源分散的现状,何教授强调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强化亚专业建设。同时阐明科研是推动人才成长的关键,需为药师创造有兴趣、有条件、有时间的生态,依托平台加速人才成长。明确教学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医药深度融合的“学院-医院”培养模式,系统性驱动高质量药学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
刘韶教授:《医院药学科研转化模式及案例分析:From idea to market》
针对新药研发周期长、转化率低的共性难题,刘教授系统解析了新药开发选题的核心方向与方法,重点强调医疗机构在新药开发中的独特优势,包括基于临床药物结构的改造、基于临床药物剂型的改造、基于临床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研究、基于单味药的有效成分成药性研究,以及针对临床急需药物的开发(以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例),并结合抗肾纤维化新药开发的实践案例,全景呈现从选题到落地的转化路径。
戴海斌教授:《药学服务创新助力临床科研转化》
在药学服务亟待向价值医疗转型的背景下,戴教授阐释服务创新与科研转化的协同机制,详述国内外药学服务科研转化进展;重点分享神经系统疾病精准用药研究、抗感染多学科合作、AI药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实践案例,并展望医院药师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程亮教授:《药源性疾病研究的科研思路》
守护用药安全是药师的重要职责。张教授系统阐释基于数据库的汇总分析方法,提出ADR数据库与药物利用研究的结合路径;分享基于真实世界的ADR跟踪调研实践及国家ADR信息通报分析经验;重点解析如何实现从信号主动监测到实验室研究的链条式研究,通过不同药源性疾病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奥沙利铂为例),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完整展示药源性疾病科研闭环。
曾力楠教授:《高质量药物临床研究的研究、整合与转化》
针对临床证据向实践转化的方法论瓶颈,曾教授系统阐述证据识别、整合与转化的核心路径,详述团队在GRADE证据质量评价方法学领域的创新工作:涵盖证据质量评价目标的判定方法、证据质量精确性的评价方法、基于患者偏好制定指南推荐意见,以及指南临床适应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及实证研究——通过开发首个临床指南实施效果评价工具A-GIS,构建基于实施科学RE-AIM理论框架的指南实施评价体系,为高质量临床研究向实践转化提供方法论支撑。
宋再伟教授:《生物类似药临床规范应用的指南制定与推广落地》
直面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缺乏标准化指引的痛点,宋教授系统解析了我国首部生物类似药循证指南的制定与落地路径,联合多学科团队遵循国际标准流程形成17条核心意见。重点阐释未获批适应证外推条件、用药评估预处理参照原则、基于患者意愿的互换用药规则及分病种TDM策略;同时以HDMTX指南实施为例,提出标准化工具嵌套HIS系统及多学科协同机制,为构建"证据-指南-实践"转化闭环提供可复制范式。
分会场系统构建了从科研创新到临床落地的全链条转化范式,全面呈现"人才驱动-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安全防控-证据转化-标准落地"六维一体的智慧药学生态。会议成果将深度赋能医院药学科研范式转型,推动创新成果以更高效率、更精准路径惠及患者,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智慧药事新生态建设注入可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