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分会场十一:器官移植,精准用药MDT实践
2025-09-29 08:35:02
2025年6月15日上午,2025年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分会场“器官移植:精准用药MDT实践”在南京召开。分会场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封卫毅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一医院沈承武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晓宇教授共同担任主席。
器官移植治疗因其复杂性与个体化需求,使得精准用药 MDT的价值愈发凸显。MDT 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以 TDM、基因检测等技术为支撑,在平衡免疫排斥与感染风险的同时,突破了单一药物管理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效提升器官存活率与生存质量。封卫毅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当前器官移植已进入全程精细化管理阶段,MDT 多学科诊疗模式发挥着纽带作用,而精准用药更是重中之重。他特别指出,临床药师在其中大有可为,期待与会专家围绕精准用药的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展开深入分享,携手探索提升器官移植患者治疗效果的创新路径。接下来,会议正式进入主题报告环节。
张弋教授:《器官移植TDM现状与挑战》
随着器官移植尤其是实体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和实体器官移植相关的治疗药物监测以及个体化给药的工作逐渐深入。张弋教授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回顾了治疗药物监测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方法学的开发,采样模式的改进、定量计算的探索、全程服务模式的构建等等方面都做出的有益探索,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尤其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新的移植领域的探索,以及治疗理念的变化,新的TDM的开展是否存在着可能性和必要性给出了最新的答案。
师少军教授:《器官移植术后精准免疫抑制治疗创新研究与实践》
器官移植术后精准免疫抑制治疗面临挑战,探讨硫唑嘌呤(AZA)、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TAC)的精准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AZA,基于其代谢产物(6-TGN/6-MMPR)与NDPK/TGTP通路基因变异研究,师少军教授团队建立个体化剂量模型,通过监测代谢标志物降低风险,指导移植受者用药优化。CsA/TAC研究聚焦中草药、化学药及肠道菌群对代谢/转运的调控机制,发现抗菌药物干预或AKK菌回植可调节CsA/TAC暴露量,推动粪菌移植(FMT)等临床转化应用。同时突破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提出以PBMCs/CD4+ T细胞内浓度为核心,结合肠道菌群GUS酶活性抑制(万古霉素/乳酸菌干预)及缺氧微环境重塑策略,降低移植后糖尿病(PTDM)和肾毒性风险。整合多组学数据与AI建模开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实现剂量-浓度-效应精准预测,提升免疫抑制疗效与安全性,为器官移植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范式,推动精准医学从实验室向临床实践转化。
颜晗教授:《肾移植患者的精准用药探索》
肾移植术后患者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具有免疫低下、合并基础疾病多、药物不良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多等特点,作为肾移植临床药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与医护一起各司其职,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湘雅二医院肾移植临床药师通过日常全程化、多举措、广覆盖的药学服务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并与医生进行深度科研合作,开展了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与他克莫司安全精准用药、多黏菌素B和替考拉宁等抗感染药物在肾移植患者中的给药方案优化以及肠道微生物影响CYP3A4和CYP3A5表达的因果推断等一系列科学研究,解决临床用药困境,保障患者移路平安。
莫立乾教授:《肾移植科临床药师在感染MDT中的临床实践》
肾移植后感染与排斥反应的平衡是临床管理的关键挑战。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但部分机制共存。精准平衡需个体化策略:通过动态监测免疫标志物、调整免疫抑制剂强度、预防性治疗等,同时利用免疫功能评估指导干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时序性监测有望实现更精细的风险分层,最终在感染-排斥的共生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
王陶陶教授:《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下的肝移植患者抗真菌药物精准用药临床实践》
肝移植患者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抗真菌药物是防治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但肝移植患者生理、病理特征,如肝脏再生过程,显著影响抗真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使得经验性用药难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亟需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实现抗真菌药物精准用药。基于治疗药物监测指导下的精准用药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肝移植患者抗真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既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体现药师的服务价值。
石伟龙、应颖秋、李潇潇三位教授:《一例肾移植术后的药物治疗综合管理》
药师作为肾移植医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在肾移植患者药物治疗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报告的肾移植病例在围术期出现了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多重耐药菌感染、药物相互作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多种药物治疗相关问题,期间肾移植专科、抗感染专科、ICU专科药师通过临床药师多专业协作(P-MSC)模式开展联合药学服务,积极参与药物治疗综合管理使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P-MSC模式的优势与重要作用。针对病情复杂、跨科室管理的疑难病例,P-MSC模式可有效打破单一专科药师的局限,综合不同专科临床药师的特长,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细化药学服务,实现药物治疗全局优化,为后续药学实践提供参考。
最后李晓宇教授做大会总结,他指出我们围绕 “器官移植精准用药 MDT 实践” 主题,深入探讨了当前领域的关键议题与前沿方向。从TDM的技术创新到免疫抑制治疗的精准策略,从多学科协作在感染管理与复杂病例中的实践价值,到抗真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临床探索。未来,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决策系统更高效衔接,如何推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标准化落地,仍是需要全行业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撰稿:马文兵,审阅:封卫毅